采訪人:張朝選
李戈曄是一位認真思考勇于探索當代水墨藝術語言的女性畫家,在她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她個人生活狀態和感受的真實寫照,同時這種寫照也有著社會的普遍意義,能夠讓觀者引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她用自己的水墨圖式,呈現著她所感所觸的當代社會種種面貌,通過畫面來記錄自己每段時間對生活的不同感受,希望更多的觀者在引起內心共鳴的同時,對自己的所處的狀態不斷進行反思和調整。
看李戈曄的作品總能讓人不由自主的聯想到“漂浮”兩字。這和她的生活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李戈曄的童年和大學是在兩個如詩如畫的城市——蘇州和杭州渡度過的,自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是她成長的地方,這個城市中布滿了河道,小橋、流水、人家是那里典型的畫面,古典精致的園林透露著優雅寧靜的氣息,她深深受著這座濕潤安靜古城的影響。她喜歡水,每天在河邊看來往的輪船,看看陽光在水面跳躍的步伐,她的童年時代是一個充滿幻想的世界。
大學時代留在美麗的西子湖畔,在中國美術學院的四年大學生涯,她掌握了水墨的技法,也建立起自己的藝術觀念,使得她日后創作更加從容自如。更為重要的是,杭州是她真正獨立生活的開始,在孤獨與迷茫中有了自己的人生思考,開始了她在水墨藝術道路上的探索與嘗試,雖然早期的作品依舊遵循傳統國畫的題材和表現手法,但是已經透出了在水墨道路上進行創新的意圖。
大學畢業后,李戈曄去了上海工作。上海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的中心,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詞,多元和開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上海的生活工作經歷給了她創作上的自由與想象的空間。人生的漂浮感、游動性與不確定因素是她當時的生活感悟和狀態,她嘗試把這種感覺停留在了自己的畫面上,于是一發不可收拾的畫了下來,漂浮系列作品就是在此時慢慢的初現了。
2004年,李戈曄來到了北京,攻讀中央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學位。北京是藝術文化重地,有著豐厚的傳統藝術文化與當代藝術文化的土壤。在北京的學習與生活讓她在藝術創作上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其漂浮系列作品在不斷變化中更加成熟。
在早期作品中,她用簡單明了的線條勾勒出了人在水中放松、無拘無束的狀態,陶醉在水給人們帶來的樂趣,這或許是人們的一種理想生活狀態。不同城市的生活經歷,讓李戈曄對生活有了太多的感悟,她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表現著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相擁》、《迷失》、《流浪》、《遇見》、《白日夢》等,在這些畫面中她用抒情性的敘事結構呈現出女性對生活與愛情的獨特的感受,這些是她個人生活狀態和感受的真實寫照,也是現代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生活的真實反映,具有當代社會典型意義和普遍意義。
在新近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李戈曄又一次在藝術道路上前進的步伐。她的圖像轉變給我們帶來視覺上的反差,其作品圖像沒有了以前放松自如的狀態,更多的是表現人在水中掙扎的狀態。她再次用自己的作品更加直接的表現出了當代人們生活的精神狀態!叭松懿蝗菀,每個人都在生活中努力掙扎前行!薄叭松褪遣煌5倪x擇,每一次選擇都是一種掙扎!彼炎约簝刃墓陋、痛苦、迷茫的瞬間感受用畫面表達出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讓很多的人始終處于掙扎狀態,多少人不是在這種掙扎過程中,感覺到自己處于《沉沒》、《無助》、《窒息》、《懸浮》的狀態中。
李戈曄是社會的親身體驗者,也是一位觀察者。通過對水墨的創新理解和自己的生活感受,她描述出了當代人的真實精神面貌,反映出了社會發展狀態存在的現實問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水墨語言并與當代藝術進行著成功對話。
Vision:你除了一直探索自己水墨語言的之外,還一直在嘗試作品呈現方式的多樣化,最早看到是你的個展上,懸掛的畫面中,放置了用魚線懸掛的石子,為什么采用這種呈現方式呢? 我個人覺得當繪畫與另外一些實物發生關系以后,它就更像一件裝置作品而不再是單純的水墨畫了。
李戈曄:那批作品是在美國完成的,2004年,我受美國弗蒙特藝術中心的邀請去美國訪問兩個月,并受邀做個展。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和比較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不同的思考。傳統的中國繪畫強調的是平面的二維的意境,我想打破一些中國傳統繪畫對空間的固有概念和對繪畫的一種固定的陳列方式,改變傳統繪畫和空間環境的關系。讓畫面對空間有一種延續,讓觀眾從可以進入畫面,穿梭于畫面里,所以展示的方式采取的是懸掛式,我挑了一些有質感的石頭和畫懸掛在一起,由于用的是傳統的手工皮紙,有種半透明的效果,非常輕盈,和懸掛在其中的有重量的石頭形成一種強烈材質上的對比,產生一種在極輕和極重之間游走的感覺。
對我來說一件作品的呈現與它究竟是水墨畫還是裝置沒有太多的關系,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方式來完善作品,關鍵的是所用的材料和方式是否符合所要表達的內容,是否表達出特定的意義。藝術家靠作品來說話,作品是靠形式與內容來傳遞信息,只要是符合表達的需要至于什么方式我認為并不是很重要。
Vision:這種的結合似乎還沒有達到你期望的呈現狀態,在今日美術館的《水色》展覽上,你把拍攝的水的波紋視頻效果投射的畫面上,又形成了另外一種效果。
李戈曄:這源于我對時間的延續性的思考,繪畫是靜止的,是時間的定格,影像是時 間的延續,這兩者并置能夠產生互補的效應。靜止的畫面不能完全表達出我想要的東西,希望通過影像來補充和豐富,為什么繪畫的不能夠和影像相結合產生另一種有趣的效果呢?事實上在表達那種非真實的虛幻瞬間和漂泊的迷離感上兩者達到了協調統一。
Vision:水墨繪畫的哪些特點一直吸引你在水墨的道路上有一番創新呢?
李戈曄:水墨是一種材料,可延續可發展的空間其實很大,而且它是真正本民族的東西,是中國特有的材料,也是我們文化傳統里東西,并且也是我最熟悉的東西。宣紙有種柔韌的美感,它對水、色和墨的承載力是很大的,同時它也是一種及其敏感的材料,畫畫時所有的情緒都會停留在那里,一個線條的轉折,一滴墨色的滲化,毛筆的提按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種細膩和柔韌的張力都是其他材料無法替代的。
Vision:水墨繪畫的演變一直備受爭議,尤其是最近人們更多的把它稱為“當代水墨”,你覺得什么算是當代水墨呢?
李戈曄:水墨是中國傳統繪畫,它承載著有太多的歷史意義,太多的文化意義,存在太多束縛!肮P墨當隨時代”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v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時代有著不同的水墨方式,適應時代的水墨方式都可以說是當代水墨,八大在他的時代就是當代水墨,齊白石在他的時代也是當代水墨,脫離時代背景來談“當代性”是不存在的。只要是反映當代社會的精神符合當代社會的需要的水墨都具有當代性。任何傳統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所有的創新都會成為傳統。時代在不斷的變化,昨天的新潮會變成今天的傳統,今天的新潮又會成為未來的傳統。歷史的車輪一直向前行進,水墨需要發展,符合當下,反映當下是現在水墨需要面對的課題。
Vision:如今70后的一些女水墨畫家開始活躍在水墨舞臺上,尤其是開始參加一些更注重學術性的大型展覽上,比如你參加了《水色》展覽,當然還包括其他的女水墨畫家,《四門陣》展覽上也有大概幾位女畫家參加,你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呢?
李戈曄:這說明女性藝術家在成長在成熟,越來越受到關注。
Vision:如何看待水墨的發展趨勢?
李:水墨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因為它是本民族的東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