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李綱
由央美美術館和今日美術館主辦的“傳模移寫——李綱實驗水墨作品展”6月3日在今日美術館舉行開幕儀式,此次展覽是李綱2009年來京之后一項重要的展覽項目,體現了藝術家對于實驗水墨不懈的思考和實踐。透過此次展出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思考的成果。在新展開幕后,李綱圍繞著這次展覽和他的創作談了他的想法和心得。
記者:您怎樣看待當代水墨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系?那么,實驗水墨的意義是什么呢?
李綱:水墨作為一種特定媒材,在當代藝術中,表達當代人對文化的一種思考,其審美標準和闡述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實驗水墨”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它的實驗性與它闡述的價值觀、審美方向以及呈現方式與傳統水墨有所不同,為了區別便稱為“實驗水墨”。
記者:您的作品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多嗎?您怎樣看傳統水墨與實驗水墨二者之間的關系?
李綱: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早年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單一的傳統文化,因此傳統文化對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我回歸的精神家園!皞鹘y水墨”與“實驗水墨”的區別主要是審美價值觀和對個人的或社會的,東方的和西方的認識藝術的態度和闡述的語言的差別。傳統水墨更加強調借物借境,實驗水墨可能更直接意象或物象,前者強調抒情和修養,后者更強調對文化的思考和對當下社會關系的呈現。
記者:此次展覽是您來京之后的最重要的展覽,您的感受怎么樣?
李綱:今日美術館“傳模移寫”是我北上之后的第一次整體亮相,丑媳婦總得見公婆,拿出來也接受各位專家的批評,對以后的路怎么走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啟發。
記者:您以前做版畫,為何又在之后轉型創作水墨作品呢?
李綱:我小時候學傳統水墨,又做過一段時間版畫,后來又畫水墨。正因為這樣,才感覺到材料只是載體,重要的是思想。做水墨可能是我覺得水墨的氣質更適合我,更能讓我表達對傳統文化在當下時代性的傳承與發展所思考的一些問題。
記者:策展人皮力老師在文章中特別提到了“圖-底關系”(Figure–Ground Relation),您對此是怎樣看待的呢?
李綱:“傳模移寫”是皮力老師在看完我作品后的定位,他從美術史的角度分析我作品背后的思考以及我對傳統文化的依戀,“圖——底關系”就是作品所呈現出來的與作品背后的傳統文化修養與當代文化的關系吧!
記者:您在廣東辭去了鐵飯碗,是什么令你義無反顧地“北漂”呢?與廣東相比,您覺得北京的藝術環境如何?
李綱:我一直認為,人生就是體驗,走路與修學同樣重要,我對人生一直是持挑戰態度,其實世上沒有什么“鐵飯碗”,人就得不斷在自我挑戰中前進、感悟。北京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能與多方不同的文化碰撞。南北文化和習慣的差異,形成文化的多元性,能讓我更清晰地確定我的藝術定位和以后的方向。老子說過:“得到的就是失去的,失去的就是得到的!蔽艺J為這種“得”與“失”,便是修行和體驗。
記者:我注意到您之前出版的四本畫冊,名字分別是:“《李綱:水墨方程》、《李綱:水墨品格》、《李綱:水墨元素》、《李綱:水墨心情》”,“方程”、“品格”、“元素”、“心情”這四個詞,是不是代表了您這些年的心情與訴求呢?
李綱:前者更加注重表達和行為呈現,后者更加重視關系與發展。
記者:您這次展覽與之前所辦的展覽相比,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李綱:此次與之前的展覽最大的差別在完整性和學術性。
記者:展覽之后,您還有什么計劃?
李綱:展覽歸展覽,畫還是要畫,至于怎么畫無法表述,我通過展覽、收集信息和反饋對我今后的創作是有幫助的,下次個展我也希望有新的面貌與大家見面。
記者:你對當代水墨的市場怎么看?它的利弊有哪些?
李綱:市場是我最不想談的事,我認為有學術價值的作品是有市場的(只是時間的問題),藝術家不應該考慮太多市場因素,所以我一直堅持“業余藝術家”、“在野群體”、“邊緣狀態”的創作心態。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