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您在“收集者”個展中展出的作品與此前的作品有很大變化,從關注日常生活物品轉變為動植物標本式的繪畫。這種轉變是出于怎樣的想法?
郭鴻蔚:表面上,我的創作是從關注日常生活物品轉變為對動植物標本的關注,但實際上我認為這之間是存在聯系的,可以說是一種延續和總結。
此前描繪日常生活物品關注的是形式感本身,例如將那些看起來相似的物品排列在一起所體現出的詩意和幽默感,實際上與本次新作品將標本排列在一起的方式是一樣的。
本次展覽展出的新作的創作初衷來源于2010年我在美國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經歷。一直以來,我對博物學非常感興趣。在看到博物館中很多海鷗標本在櫥窗中排列在一起展示時,感覺和我創作的作品是一致的。此后我開始考慮是否能夠將其用在我的作品中,并開始嘗試。
記者:展覽“收集者”中的作品創作是否來自于對博物學的興趣?
郭鴻蔚:我對博物學確實感興趣,但創作前并沒有想到會與自己的繪畫工作產生聯系。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去博物館參觀。
記者:您用水彩表現“收集者”系列作品,畫面筆觸是否難把握?
郭鴻蔚:其實,我喜歡沒有筆觸的畫面,如同印刷品一樣,有種印刷感在里面。我追求畫面體現出的是自然痕跡。在此前對兒時照片的繪畫創作中,畫面像水漬、污漬等,但除了人物的外部邊緣外,里面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實際上,筆觸也是一種形式感,是藝術家交代個人風格的象征之一。繪畫史中都在交代筆觸,可以說繪畫史也是筆觸的歷史。
記者:您對椅子等物品以及動植物標本的形式感創作,是否是一種記錄式創作?
郭鴻蔚:我認為,更多的是一種占有。繪畫對我來說是一種存在感的體現。例如,食物為我帶來快感時,會感覺到自我的存在。繪畫也是一樣,創作帶來的快感也是自我存在的體現之一。存在感對我來說很重要。
同時,我的作品體現出一種習作感。作品沒有奪目的主題,只是想用自己所有的繪畫手段將一幅作品畫好。
記者:您的創作一直在追求呈現形式感。物品本質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郭鴻蔚:實際上,我想讓繪畫變得更簡單一些。我認為,有時藝術可以更簡單、更直接。同時,這種對形式感的關注和喜愛可以擺脫一些桎梏,去除賦予繪畫的很多文化、社會學層面等的屬性,藝術會變得更加輕松。這可能與我樂觀的性格有關。
記者:您是否會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態度?
郭鴻蔚:我不太相信藝術家對作品的闡釋。有時,藝術家對作品的闡釋是沒有意義的,而且觀者在作品中也看不到或感受不到藝術家所闡述的觀念。
實際上,我將畫面變簡單就是覺得可以從各個層面直接進入主題,不需要藝術家過多的言說,觀者看到、感受到形式感就可以了。我認為,對于看作品的人來說,通過畫面能夠感受到內心與思考之間所產生的關系就可以了。藝術家對作品可以描述,但不要解釋。
記者:此前,您作品中的生活物品都是工作室中的尋常物。在身邊尋找創作對象,是否與您的性格有關?
郭鴻蔚:以這些靜物作為創作對象,是因為我對形式感的興趣。在創作中,我發覺,形式感體現出的表象,有時會比我看到的物品內涵所依附或被束縛的東西要少得多。對一件物品,我們可能會通過歷史、背景甚至相關學科等去了解,而如果擺脫這些,便會還原出一個最基本的表象。
同時,對于這些每天都用到的物品,我們經常會將其忽略。因為,這些生活用品我們從來沒有將其當做審美對象去看待,也沒有產生任何審美活動,因此它與藝術無關。但是,如果將這些物品變成審美對象后重新觀察,會發覺物品的形式感與博物館、美術館中所看到的展品是相似的。
例如,一把椅子從內涵的角度去考慮椅子與藝術家的關系:它如何被使用,椅子上曾承載過的沉重等,這種附加信息會充斥整個物體?梢哉f,這時,一把椅子已經變為一個“容器”。而將“容器”倒空后,會發現它所保留的只有表象。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