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具有115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相比,“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才舉辦過兩屆,但是借2009年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之際,尚屬年幼的深港雙年展就邁向了威尼斯,借它火爆的人氣,推介這個年輕城市的雙年展。
這當然也是一次學習之旅。從威尼斯雙年展那里,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例如,如何通過文化來激活、運營一個城市;如何真正按照國際通行的辦法來舉辦國際性的展覽;如何真正有效地參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和對話;最重要的,是要養成一個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包容,學會彼此尊重,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自卑委瑣……
其實早在改革開放之處,威尼斯雙年展組委會就像變革中的中國伸出了橄欖枝。1980年和1982年兩次邀請中國參展。中國呢?第一次拿出去的是“民間剪紙”;第二次拿出去的是“刺繡”,這多少有點讓威尼斯失望,一個是民間美術,一個是工藝美術,和威尼斯的當代藝術說不上話。
剪紙和刺繡是兩幅典型的中國牌,但是打錯了地方。1995年,中國旅美藝術家蔡國強在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中國牌打得就不錯,這屆展覽的主題叫“超國度文化”,展覽開幕那天,蔡國強指揮船工駕駛中國式帆船,將一船中藥徐徐開到了威尼斯港口,這便是他的參展作品,名字叫“馬可波羅遺忘的東西”。
這件作品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解讀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中國和意大利文化交流的歷史盡管源遠流長,但還遠遠不夠,還有許多遺忘和疏漏……如果再往深處聯想,人們甚至還可以從“中藥”那里體會出這樣的暗示:不要忽略了中國,或許從它哪里拿來的某些東西可以成為療救當今世界種種問題的濟世良方……
蔡國強成功的原因在于,他讓中藥變成了當代藝術,讓中國元素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和當代世界對產生了對話關系,而剪紙和刺繡呢,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在威尼斯顯得我行我素,自說自話,在骨子里還是把自己包裹住的。
蔡國強比較放松,這件作品還帶有一種幽默和調侃意味。既要重視威尼斯雙年展,同時,作為一個中國藝術家,也不能人云亦云,怎么辦?在一個到處是披薩和意大利面的地方,端上一盤中國春卷也不失為一種過渡性的選擇。
1999年,蔡國強在48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繼續打中國牌,他在現場組織中國藝術家復制曾經轟動中國的紅色大型雕塑群“收租院”,這個復制過程,讓他獲得了當年的國際藝術金獎。
對中國藝術家而言,威尼斯雙年展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那個獅身人面,叫做斯芬克斯的怪獸,每一次參展,實際就是獲得了一次答題的機會。蔡國強比較熟悉這種應答,所以他戰勝了威尼斯;而不能很好回答它問題的人,則讓威尼斯給吃掉了。
迷人的威尼斯,又是殘酷的威尼斯!有藝術家對它不屑一顧;有藝術家對它趨之若鶩;然而,不管是愛它,恨它,人們越來越離不開它了。2005年,中國終于在威尼斯開設了國家館,這是今天的中國越來越融入到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中的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走向威尼斯,并不是在迎合別人,而是在檢測我們自己。文化交流如同一面鏡子,它照見的是我們自己一天天的變化。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