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基斯多夫·沃蒂茲科(Krzysztof·Wodiczko)波蘭國家館《客人》(Ospiti)
沃蒂茲科出生于波蘭,但生活與工作在美國。
在這里我覺得有必要增加一段解釋:關于生活與工作之地的重要性。在歐美的重要展覽中,作品的標簽上常常附有簡短的藝術家介紹,介紹的第一句話,一般便是以上這樣的內容,出生地與工作生活之地。在歐美的策展觀念中,工作與生活之地是介紹一個藝術家文化狀態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幾乎比出生地還要來得重要些,因此便在每一個介紹中都被鄭重地優先提及。當我們自豪地說起某些中國藝術家的時候,在西方人的內心立即反應出的往往是他的生活與工作之地,這種國家主義的驕傲在旁觀者眼中展示的是一種藝術環境建設失敗的的悲哀。
許多國家館擁有優秀的藝術家,但實際上并不說明該國的藝術建設成功,我們在欣賞這些國家館的時候,看見更多的是,美國與德法英等國在當代藝術領域的貢獻。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館展覽方式,不錯地聚集了許多國家的展出資源,但藝術的國界,不在國與國之間!八囆g無國界”,是一個普遍的說法,像一個空洞的道德,卻從未真正在人心中生長。國界依舊是道道鴻溝,也許并不總橫在人與人之間,卻切割在每人人心之內。
國家館的分割是一個非常粗糙,定位錯誤但行之有效的策展方式。
沃蒂茲科布置了一個看似空蕩蕩的展廳,展廳里僅有觀眾!犊腿恕肥且唤M由十數個隱藏在墻上偽裝成落地玻璃窗;設置在天花板上偽裝成玻璃天窗的背投屏幕組成的裝置。這些屏幕內的模糊人影使我們產生在室內觀看室外人物動態的錯覺,而波蘭國家館是一個僅有一個出入口,沒有其他任何開口,窗戶,天窗的封閉空間。
這是一個移民主題的作品,雖然作品名稱《客人》暗示了劇情中角色的移民身份,但這一主題依舊讀取困難。
我們仍然假設藝術家很好地限定了主題,以此解讀投影的劇情:天窗上灑了水,有人正在進行打掃工作。屋外下雨了,人們紛紛打起傘來。他們在排隊,在試圖解決逗留問題的合法化,在談論,在等待工作,艱難的生活問題,家庭問題。這是一組現實主義的寫實群像,移民就在我們觸手可及之處,卻被面目模糊地隔絕,無法辨識,仿佛不與我們格格不入,不屬于同一世界。
《客人》的拍攝與裝置元素制作優良,效果(感覺)突出。但本身關于移民(狀態)的內容主題(觀點)卻被美感與錯覺掩蓋,這是一件有些因文害意的作品。沃蒂茲科的作品由其特色手法而貫穿,構筑在其影像裝置系統之內。觀念并不突出,但,作為一件視覺藝術作品,突出的效果,亂真的虛擬環境的錯覺,虛幻朦朧的美感,還需要苛求什么呢?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