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畫框的畫面,沒有蒙皮的電線;沒有講解,沒有闡述。有的只是一個標題,外加“感應器”、“幻燈機”、“馬達”等純粹工藝的材質介紹。正在東方明珠零米大廳和78米展廳舉辦的第三屆上海電子藝術節國際畫廊媒體藝術邀請展上,40余個前沿電子藝術品用科技詮釋表現藝術。
從首屆電子藝術節“大眾的智慧”,到第二屆“城市化風景”,再到今年的“系統更新”,電子藝術對于上海來說,早已不再是新媒體的“技術崇拜”。從第一屆“歡迎觸摸”,到本屆多數展品上標明“請勿觸摸”,電子藝術從碰一下會變化的“體驗文化”,轉型成需要哲理思考支持的“創意文化”!傲舭住,讓越來越多的電子藝術,不僅需要參觀者耐心地看,更需參與―――用不同視角的好奇和創意來完成作品。
電視掌控大眾視覺?</STRONG>
照鏡子幾乎是最平常的事情。不過,鏡子中熟悉的形象,往往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很少會有人去琢磨鏡子的背面是什么。就像顯示器、電視機之類的電子產品,在它們提供畫面的時候,也很少會有人在意它們的里面是什么。在國際畫廊媒體藝術邀請展上,電視機、顯示器就被拆成芯片、LCD屏幕、陰極射線管!坝跋瘛辈粌H被肢解,而且成為一窺“鏡子背面”的媒介。
在東方明珠零米大廳,一批由電子元件構成的展品,構成簡單卻意味復雜。名為“光學圓柱體IV”的電子藝術裝置幾乎通體透明。三角架上顯示器的黃色背景里,一只眼睛不停地眨巴!包S色眼睛”背后,顯像用的所有零件都可以通過有機玻璃看得一清二楚。是對人眼的仿生學應用,還是對電視機技術的解剖;或者是對電視掌控大眾視覺的一種反思?作者阿蘭・瑞什對作品的介紹很簡單:丙烯酸材料、鋁、陰極射線管。因為“藝術家只負責制造”,而解讀的任務就留給了裝置之前眼睛一眨不眨、等待“黃色眼睛”眨眼的觀眾。
東方明珠的78米展廳則被布置成了電影院,幾乎所有窗戶都被蒙上了黑布。依賴投影創造視覺效果的電子藝術裝置是這里的主角。一組名為“草地”的墻體裝置藝術,每隔幾分鐘,所有的“草”便會倒向一邊,頗有幾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感覺。不過,“見”的并不是“牛羊”,而是草根下的小馬達,原來“風”的效果并不是吹出來的,而是馬達驅動塑料質地的人造草推向一邊,當觀眾看見“穿幫”處會心一笑或者皺眉離開時,“人造意境”所折射的自然與發展的矛盾也就躍然而出。
電子藝術散點透視?</STRONG>
國際畫廊媒體藝術邀請展的主題是“eARTSBEYOND”(電子藝術超越)。主題借用自網絡語言“besttarget=new”,意味主頁面被點擊后,鏈接生成另一個“裝載”全新內容的子網頁。影射電子新媒體技術在藝術中到處生發、無所不在,并且處處延伸。電子藝術的多重視角,頗有幾分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意味。
很多人上網時也會有這樣的經驗:在網頁上不停點擊鏈接,于是一步步展開新的網頁,到后來往往已想不起來最初的頁面是什么,又是如何一步步點到最后的!半娮铀囆g也是如此,作品本身始終處于正在完成階段,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最終由作者和觀眾共同完成電子藝術作品的創作!毖芯侩娮铀囆g發展的邱志杰和吳美純表示,“觀眾和展品之間有著巨大的互動空間!
有意思的是,國際畫廊媒體藝術邀請展選擇的兩個展廳,一個位于東方明珠的零米大廳,一個位于78米展廳。巨大的落差,哪怕做自由落體運動也要將近4秒。暗合了本屆電子藝術節討論主題之一的“2009多重視角”。不過,78米的落差,對于電子藝術作品而言,不過是類似感應器、幻燈機、馬達的“純粹工藝”。觀眾思維的天馬行空,遠遠大于78米的落差,那才是令電子藝術充滿意義和玩味的最終決定力。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