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初世界石油價格屢創新高的時節,陳履生先生跨越臺灣海峽在臺北舉辦油燈博物展,講述人類古老文明“血液”的故事。所有展品均出自履生個人舉辦的江蘇揚州油燈博物館,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為線索收藏的展品,堪稱是油燈文化的集大成。同時展出的還有數十位著名國畫家創作的油燈畫,那本就是油燈文化發微的神奇東方藝術。履生是一位畫家、評論家,他的職業是北京中國美術館研究部主任,油燈收藏則是他廣闊文化視野的一則傳奇。
人類從日出而作、日暮而歸的農耕方式,轉入聚族而居、店多攏市的商賈城市。在生活方式的改變中,人類得益最大的是燈火在日間勞作之外開辟了一個知性的新天地,這幾乎等同于把十分有限的古人生命成倍地延長了,即使到今天人們還是習慣于把夜間讀書稱為“生命的三分之一”。古代既有文人雅士 “紅袖添香夜讀書”迷人享受,也有美髯公關云長在一燈如豆中手不釋卷、刮骨療傷的氣概。
在已知人類文明的7---8000年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在各種各樣油燈的照耀下創造的。中華文化對此深有感受,史載春秋晉平公年七十曾問學于盲人樂師師曠,師曠把“日中之光”與“秉燭之明”相篦美,建議晉平公“何不秉燭而明乎!边@種夜以繼日,好學不倦的精神,正是油燈給我們的便利和激勵。古代的油燈使用的是植物油,盡管早在宋代,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沈括在他的筆記體著作《夢溪筆談》中已發現并記載了“石油”,據考證這是有關石油最早的確鑿文獻記錄,石油也因此被命名并沿用至今。但石油經過近現代提煉技術而出現的“洋油燈”,則是伴隨著歐洲列強船堅炮利和鴉片煙來到中國的。直到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的鄉村,人們還對各各不同的油燈有著活生生的記憶,此次展出的油燈畫大多是這一時期的寫照。
從先秦的霸氣瑰麗青銅造型,到兩漢質樸敦厚審美;從盛唐東西文明匯流的華麗,到明清西洋工匠流暢;從宮廷、都市的奢華到鄉村僻壤的樸實,油燈述說文明,創造光明。在我們今天回望油燈的時代,有必要重溫一則現代童話:一位老者手持油燈行走,突然一陣風吹滅了油燈,當老者在黑暗中摸索著尋找油燈時,年輕人打開了電燈,老者感慨地說原來電燈可以幫我們找到油燈。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樣性正面臨的更為嚴峻的考驗,現代文明不應只是毀滅傳統文明的理由,更應是重新發現、發揮傳統文明的力量,這是油燈給我們的啟示。
感謝履生以一人之力激發了21世紀人們對光明記憶的回望。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