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追尋——陳振濂北京書法大展引來了多方關注,不僅布展的創新性得到了業界的好評,他提出“閱讀書法”的觀點也引來廣泛的討論。在展覽期間,書法界的專家、學者集聚一堂,就書法展覽的形式、書法的思想性、書法如何走向世界等問題展開了討論,為中國書法發展提供了寶貴建議。
“為書法穿盛裝,讓書法住別墅”
陳振濂的這次書法展的布展形式與很多書法展不同,他嘗試把一幅完整的作品拆開,鑲嵌進其他作品,請了一些同行和自己的學生作為展覽的導讀,每個展覽的區塊里還有一些標題的說明,如“自白”和“旁白”,既有書法家自己對作品的體會和敘述,也有別人對作品的分析和感悟,既增強了展覽的立體性,又突出了展覽的“親民性”。
對這樣的創新,陳振濂經過了深入的思考:“我們傳統認為把作品掛在墻上就是展覽,我認為不應該是這樣。所以此次布展做了有意識的突破,把一組作品拆開,再做鑲嵌!
對此,很多人有不同意見。陳振濂說:“我們過去參加過別人的展覽,自己也做過展覽,展覽的風格相對比較固定,走進一個展廳,看了幾幅作品,就不想看了,都差不多。展覽的魅力,尤其是書法展覽的魅力在哪里?既然我在追尋,我就想試試看,有沒有可能把一個書法的展覽做得有趣,讓大家覺得有意思,看得不枯燥,不單調!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劉洪彪認為,“書法展覽做得有意思一點,好看一點,審美的環境便會優越、優雅一點。展廳是件大作品,把整個展廳,整個美術館,把展覽之外的副產品,書、請柬等一系列的東西,包括走廊、過道、注釋、墻壁都作為展覽的一部分,這是整體的打造。我們就是要‘為書法穿盛裝,讓書法住別墅’!
俗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當書法展覽的形式突破了舊有模式,不斷推陳出新的時候,書法展覽的藝術魅力便會隨之增強。
“閱讀書法”
陳振濂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回過頭來看看展廳里那些技法精湛、形式精美的作品,卻總覺得還缺少了些什么。清一色的抄錄古詩文,使書法閱讀的傳統慢慢被遺忘;書法的文史價值、文獻意義也逐漸淡出,再也不是一個被關注的焦點!
“若說今天書法之不及古人,我以為首先不是輸在筆墨技法上,而是輸在文獻與文史的價值上,古人的書法是歷史的承載,書可證史,今天的書法只是觀賞品和雅玩,可有可無,兩者之間不可以道里計也!彼f。
為了使當今的書法具有思想和歷史的承載力,這次展覽中他設置了“名師訪學錄”、“西泠讀史錄”、“金石題識錄”和“碑帖考訂錄”這幾個板塊,記錄了他的學藝經歷和出身、工作與學術、興趣與修養以及對歷史的思考。使更多的觀者不再走馬觀花看展覽,而更多地停留在每一幅作品前,細細品讀,深深體味內容的意趣。
中國書協辦公室主任吳震啟先生說:“能夠恢復書法的實用性和社會功能,這一點是非?少F的!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鄭曉華說:“我們看歷史上的中外藝術家,畢其一生之追求的是兩個東西:表現什么,怎么表現;畫家畫什么,怎么畫。如果這兩點都是獨特的,那他就是一個優秀的畫家。書法也是一樣,歷代書法名家達到大師水平的,一定是在形式表現和內容表現上追求獨特性!
《蘭亭集序》瀟灑自如,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同樣,文字燦爛,亦是文學史上的一篇優美散文。因其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具特色,達到了精湛的水平,得以流芳百世!伴喿x書法”的提出,是對歷史上書法傳統的恢復,也切合了當下的文化時勢和文化需求。
讓中國書法走向世界
林語堂曾說:不懂得中國書法,就不懂得中國文化。
書法和中國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書法既然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就要把它推向世界,現在,世界各國也希望了解中國的文化。那么,如何讓外國人理解中國的書法,欣賞它的精妙之處呢?
張杰先生說:“這10年左右,我們一直在做中國的書法走向世界和國際文化書法美術的交流。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的書法形式如何能與我們的文化結合起來,讓海外的觀眾接受?不管是書齋的書法還是展廳的書法,都是要給別人看的,需要看的人能夠理解它,能夠接受它!
今年9月份,張杰帶著中國書法美術代表團在美國洛杉磯藝術博物館舉辦中國書法美術作品展!懊绹挠^眾最感興趣的是,一個書法家用一支長兩米五的毛筆扛在肩膀上寫字。這無非是一種形式,但是美國的觀眾卻通過這種形式了解了中國的書法。我覺得中國的文化,包括中國的書法,要想走出中國的國門,還需要下很大的力氣!彼f。
在形式的基礎上,書法理論家黃君先生更看重解讀和引導,“書法作為當代的藝術在展覽時光注意形式,還是不夠的。世界其他文化下的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本身就存在著非常大的障礙。中國書法作為一種有代表性的形式,讓外國人來理解,僅憑形式轉換和配合還不夠,更重要的是一種解讀和引導。用東西方能夠交流的語言形式,來解說我們的中國書法。這樣才可能讓中國書法原汁原味的讓外國人接受。光有形式會曲解我們的書法,現在不少的書法家走到西方去展示我們書法的時候,同行覺得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有的作者在國內寫的東西和出去寫的東西不怎么相同,這就是光鎖定了形式,忽略了我們文化的發言權。如果想要鞏固和拓展書法的話語權到外面的文化去,我們唯一可做的是好好的解讀它,引導它,讓別人來比較到位的理解它!
書法的形式和內容不可分割,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欣賞也應該是兩方面的,那么形式的創新和內容的解讀都是讓中國書法走向世界的方式。并且,隨著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興起,隨著學漢語熱潮的來臨,相信以漢字為基礎的中國書法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