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至21日,“四季水墨——當代優秀藝術家中國畫提名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展出李寶林、姜寶林、杜大愷、張培成、吳長江、田黎明、劉進安、劉文潔、周京新、何加林、徐華翔、方向 12位藝術家的水墨新作50多幅。這些以“水鄉”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作品一改藝術家慣常的風格,讓人眼前一亮!幷
“四季水墨展”中的大多數作品都是有關家園的,家園清恬、寧靜。從作品的筆墨構圖和氣氛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對自然、草木、水鄉、蟲魚、飛雁、云水、舟橋、房舍都傾注了發自內心的鐘情之愛。墨色、筆潤、形象都力求清新純凈,簡樸淡雅。清純不再局限為一個美學特征,更多的是一種心境。它抒發了一種依山建園、傍水而居的現代都市人的田園之趣。
中國畫的筆墨難于突破的原因可能往往在于畫家太重視筆墨,而忘掉了意蘊、真情及其方法。雖然很難說“四季水墨展”的作品在筆墨上有很大的突破,但至少可以說,畫家的筆墨與表達的情境之間很和諧一致。淡墨、渲染、鋪排、皴法都延續了傳統,筆墨大多是在如何描繪“家園”,特別是“清純家園”。筆墨不再局限于形式和程式化,一些傳統山水畫的平面和散點式構圖方法,抽象的因素都自然地融合到“家園”之中。這些似乎過時的筆墨構圖開始有了“活”的人性因素。
古人的山水很重清純之境,譬如,大癡之清秀,云林之清逸,髡殘之清冷,龔賢之清深。但他們的居住環境和身邊農耕社會的自然環境是一體的。他們的靜觀美學在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面并不分裂。自然清純是出世的身份見證。
然而,這種清純對于21世紀的中國畫家而言反而變成了身外之物,必傾盡全力、摒除雜念方可企及!安删諙|籬下”的農家生活變成了不可企及的桃花源。如何可以足不出戶,或者深居小院別墅,即可享盡清純的自然之境?遂渴望:有蒿草野鴨為伴伍,觀云行日出,吐故納新。借四季以秉自然,擬復始而況宇宙。今日山水畫家雖然已經沒有了古人那種“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宏偉敘事之胸襟,但也絕不缺少案頭茶幾上的鄉戀懷舊之情懷。
在“四季水墨展”中,水鄉舟橋成為某種桃花源、烏托邦敘事了。清純之境說到底是境界問題,即畫如其人的問題。清純之境也再不單純是當下創作心境的問題,它和理想情操都有關,和反省自己與當下都有關。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