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豈能被改造?”李秋零教授如此質問!
大約一個月前,看完“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展后,我前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拜訪他。李教授是著名的歷史哲學學者、康德著作全集的翻譯家,同時還翻譯過洛維特的《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1997)等多部關于歷史哲學的著作。由于展覽題目在歷史學常識意義上根本不成立,我們談話的話題很快轉向其他了。
1.“改造歷史”還是尊重歷史?——當代藝術的歷史性追問
“改造歷史”的說法,使人自然地聯想到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歷代政治運動的口號,如“改造右派”、“改造知識分子”、“改造知識青年”、“改造思想”等等。盡管這些運動在當時一度轟轟烈烈席卷全國,但是,它們在根本上并沒有完成預定的目標,右派“被改造”后依然有自由主義右翼思潮在這十多年來的思想界盛行,知識分子“被改造”后依然有徐友漁、***、余杰之類關心華夏兒女命運的錚錚志士,知識青年“被改造”后依然有無數老三屆的同學成為一代天驕、成為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界中的優秀藝術家,思想“被改造”后依然無法泯滅民間自由思想的洪流推動著華夏文化五千年來一直期盼的、從以國為家的、前現代的泛血親共同體向現代公民社會的真正轉型。事實上,和這些革命運動的標語一樣,“改造歷史”的主題,乃是那些囿限于前現代的極權思維的人的策展理念。它主要根據拜金主義的原則,企圖通過對這十年的藝術創作的主觀性選擇與書寫,為主流文化——一種從權力時代向資本時代過渡——的文化給出佐證!案脑鞖v史”展的作品入選原則,一是沒有任何社會政治批判內容的作品(當然不排除對社會文化生活、經濟生活具有批判意識的作品),一是直接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作品,一是策展人在展前就能夠完成自我審查的繪畫、裝置、圖片、多媒體(排斥一切具有偶在性的行為藝術)。最后一條意味著:就行為藝術的前衛性而言,“改造歷史”展,還不如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退回八九前。
八五現代藝術運動的遺產之一,就是藝術界應當承擔起反思、批判歷史的責任。正是基于這樣的歷史意識,才出現了一批至今人們都難以忘懷的“傷痕美術”經典之作;或許正是基于對這樣的漢語思想中的憂患歷史觀的繼承,這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界才出現了像何工、徐唯辛、張念、孫建平、范勃、楊國辛、李邦耀、朱成等通過藝術重審歷史的藝術家。何工的繪畫,是對歷史事實最后走向終結、歷史進程中的烏托邦幻覺、歷史事件發生時充滿的幽暗奧秘的隱喻,是對歷史世界中虛空的樂感文化的不信與懷疑;徐唯辛的《2005中國煤礦紀實》(2006)、《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76》系列(2007),是在充滿魔幻的太平盛世的時代對于那些無辜死于地下礦井的死難者的紀念,是要喚起國人對于“文革”這樣的悲劇事件為何發生的深度反省意識;張念的《移動的記憶》系列(2006),關系到人在社會中的精神生命如何進入歷史中的文化生命的論題,關系到歷史中的文化生命如何成為我們個人的精神生命的問題;孫建平的《文心傲骨》系列(2008),表現近代以來中國文人以血氣抗爭黑暗的瞬間表情,以此悲壯地顯明華夏文化得以星火相傳的感性動力;范勃的作品,在吸收傳統器物的色澤中書寫整全的世界圖景,觸及到現代人在世存在的全部領域,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意識生命體)、社會的(精神生命體)、歷史的(文化生命體)在場者;楊國辛的《傳說——江南》系列(2007),在現代藝術書寫中注入古典詩詞中所承載的漢人憂郁生命情感,竭力在灰藍相交的藝術語言上延續華夏藝術的留白精神;李邦耀的《物種起源》包括《新物種起源》以物思人,使我們回想起一個以物質主義為思想偶像的民族怎么會陷入日常用品的貧困之境;朱成的《喜》、《怒》、《哀》、《樂》,在圖式關懷方面為文化媒材單體的聚集,在主題關懷方面是人類歷史中的同在者全體面對上帝之言的聚集,是一切歷史生存者滿懷喜怒哀樂的生命情感的藝術慶典。遺憾的是:我們居然在“改造歷史”展上全然見不到這些充滿歷史性意識的作品。憑著策展人對當代藝術的熟悉事實,呂澎、朱朱顯然是在“歷史抽樣”中有意識地“抽調”了它們。其個中奧秘,只能留給智者們自由地猜想。
在無視當代藝術中大量關于社會歷史批判的作品的同時,“改造歷史”展,選擇了不少以個人生活史經驗為素材的作品,如毛旭輝的《剪刀》系列等。本來,張曉剛2009年完成的《史記》系列最與主題相切,但遺憾展出的是他此前的《綠墻》系列(2008)。至于李路明的《1976年4月5日》系列、陳界仁的《自殘圖》(1996)、曹勇的《血衣》修訂版(2007),直接或間接與歷史相關。不過,它們都不是歷史被改造而是被尊重的結果。至于張大力的《中國歷史圖片檔案》(2005-),正好是對歷史如何在強權正義的邏輯下被篡改的文獻見證,正是對“改造歷史”展如何在資本誘導下篡改當代藝術史的圖像批判!案脑鞖v史”展的實質,乃是以資本為標準對于新世紀十年藝術發展的定位。為了保證歷史合法性的“歷史抽樣”法,是在事先確定了“從1979年以來對這改革三十年做出貢獻的藝術家參展”的前提下實施的,作品的來源有寒舍藝術中心、99藝術網(K畫廊)等商業機構的介入,作品的去處有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等著。難怪之前在成都K畫廊舉辦過的“趣味——當代水墨畫專題展”中6/7的藝術家,被納入“改造歷史”展中的“氣質與文明”部分;難怪張培力、戴光郁、宋冬、尹秀珍、鄒建平、許江等藝術家的作品被“改造歷史”者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