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否因為黃館長去了中央美院美術館當館長的緣故,階段不一樣,F在不僅關注當代藝術,還關注起如何培養藝術人才,并把這種關注引回到廣東美術館。感覺美術館這幾個月,連續的三個展覽,盡管展覽形式不一樣,相同的方向是美術教學展示。第一個是中央美院60年教學展,第二個是華師畢業展,第三個就是18號開幕的這個展覽——邱志杰頭腦風暴法的展覽。第一個展可以看成探討如何打基礎,第二個展覽是教學完成,第三個展覽是探索教學過程。
一直覺得邱志杰的思維非;钴S,想法非常多,看他的作品就是一個探究哲學的過程。但個人認為他想法雖多,但是他和其他藝術家不一樣,沒有固定的模式,或直接說他沒有很符號化的東西讓人記憶猶新,就是讓人有印象記得他想法非常獨特非常棒,F在他當老師,實在太適合不過了,他的學生在他的啟發下肯定是身體疲勞內心滿足。在中央美院60年教學展看的是基本功,而這個展覽就是看中國美院的綜合美術是怎樣培養人才了。這個展覽還是相當不錯,分成幾個研究性課題。
研究性課題一。入門過道上是第一部分,兩面墻各有一個主題,一邊的主題是過河,就是各個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畫一張長幅,中間都有一個河流連接,形成一個整體,另一面墻則是心中的城市,同樣按照自己方式畫長幅。在這兩墻的畫面上還是能看出中國美術學院的繪畫功底。
如果過道還是架上繪畫,進入展廳就是裝置了。建立貧民博物館這個展廳,就顯得更加有張力。展廳有四面墻,一面墻是教學介紹,兩面墻是學生為了收集制作貧民博物館的資料,這個所謂的博物館實際上就是學生先在民間中低收入群的一些休閑娛樂的小物品,然后組裝成一個農民工的家。在每個小細節上都花了心思,十分“豪華”,應有盡有。比如說用舊雜志卷成的的門簾,用海綿雕刻成盆景擺件,用BB手推車做的花壇、用工人的安全帽加上棍子變成垃圾鏟,用工人安全帽加滑輪加木頭作成的小朋友單車,用自行車籃子剪掉底部往墻板上釘成籃球架,飲料瓶制作成調味罐,用鍋罩做的燈罩。感覺到這個各種東西混在一起拼湊的房子雖爛,卻感覺愛的味道,在自娛自樂間閃發出的愛的味道。
在展廳里還有條用木制郵箱拼湊的船。在剩下那一面墻,同樣的是檔案資料裝框展示,上面有關于這條船的來歷,這些都是由學生滿北京收集回來的各種郵箱。比起上面房子中“愛”的味道,我卻在船上感受到,在石屎森林中慢慢將這些原生態的東西,帶有人個性的痕跡在漸漸抹去,城市建設越來越規范化、國際化。徒然而來的傷感!對于在校學生作品完成的不錯,但不知道為何,這條船總有種似曾相識的印象。
我覺得另一個展廳對學生的啟發更有幫助,就是他們為什么去那里,研究西藏題材創作的原因,我覺得這個對我也有啟發。這個實在挺適合學生學習寫論文。還有一個展廳是關于啟發學生過程拍下黑板的草稿、構思。
最后,還在現場搞了一個話劇+時裝秀。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