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外,人類還具有各種感知未知世界的能力,我們把這些能力統稱為“第六感”。
這些能力與我們用眼、耳、鼻、舌、肌膚所獲得感知的渠道不同,而且與我們之前所積累的對于外部世界的知識與經驗也大不相同,甚至可以這樣說,這些能力有別于上述五種感知方式,而從另一些渠道接收到信息,尤其作用于心理感受,它或者能預知到未發生的事情,或者能體驗到從未涉足過的陌生地場景,或者能了解他人接下來將要出口的言語,或者能通過窒息感、全身乏力等現象感知到即將發生災禍……
第六感是與生俱來的人人都具備的感官功能。女性因其更加敏感而顯得尤為突出。
由此,第六感成為了女性更趨向于感性層面的代名詞,特別指代那些預知、感知的特殊能力。在藝術領域中,它也成為了女藝術家在創作之前與創作過程中時常閃爍出的一種精神特質,有時直接作用于藝術創作的結果,或者在藝術創作中占有較大的成份。更為有意義的是,從“第六感”切入當前的藝術語境,可以發現它能夠成為當前一種“女藝術”(區別于“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等專有名詞)現象的共性抽離,一種關于“女藝術”創作的態度闡釋,一種對于“女藝術”考察的不同以往的獨特視角。
當我們面對已經約定俗成的“女權運動”或者“女性主義”這樣一系列對“女藝術”既定的歸類和判斷時,似乎一旦提到女人做藝術時,就難免不歸為“女性主義”的大范疇中,而那些做藝術的女人們,盡管時時聲稱自己與“女性主義”無關,卻又無法擺脫他人投來的性別考察的目光,并逐步在“女性主義”的聲浪中或失語,或趨同。
正因如此,我們不應該回避“女藝術”這個課題,而是有必要在“女性主義”仍舊暢行于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之中時,提出一類新的現象、一個新的視角、一種新的可能……“第六感”正好成為了既具有女性特質,又能表達我們對于當前“女藝術”考察的一種有意義的方法和態度,甚至是我們關于“女藝術”產生的可能的想象力。
一則,我們要擺脫男性視角下的“女藝術”,既脫離“女藝術”時時“被觀看”的命運,又摒棄由這個“被觀看”而引發的藝術思考與創作。二則,我們要擺脫男性主導下設定的既有的話語模式,例如社會批判性、現實批判性、男與女、自由與獨立、反叛的觀念等等。
我們能夠嘗試的是,區別于既有的男性創造的知識結構,以及男性的思維方式與話語邏輯,而試圖由點及面,由“第六感”入手,從深度體驗“女藝術”創作本體出發,闡述、推衍那些往往被概念化了的女性特質,比如“感性”、“隨性”、“無計劃”、“無邏輯”甚或是“小”等等簡單的類型化描述。事實上、“感性”所代表的感官先行,“隨性”所蘊含的反預設立場與反話語現行,“無計劃”與“無邏輯”所對應的去策略化態度,“小”所指涉的個人敘事與個性化視角,恰恰是在日益項目化、大型化、事件化、功利性、針對性、過度觀念性的當代藝術中,漸漸流失的純粹與感動。
“第六感”作為“女藝術”的系列展覽之題,并在此之下,每一次展覽設立一個主題,由一連串與“第六感”相呼應的關鍵詞組成,不僅為了尋找那些“女藝術”中可以被抽離的純粹的特質概念,而且是搜索一些表現與觀察的方法。這些方法自身構成了一類藝術的創作線索與思路,使得這個系列展覽不再僅僅是女性性別本體的意識化展覽,或者說,我們并不是要去觀察“女藝術”本身,而是要強調這種本我的創作觀念與態度,特別是在當前藝術發展的拐點上,一種不同于主流的歷史、文化決定論,社會功利性與文化正確性主導下的話語邏輯的另類思考?梢赃@樣說,我們試圖通過一系列的展覽與研究,去構成有意味的藝術實驗。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