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強參展作品
編者按:由上海藝術家雜志社主辦的“似是而非——當代肖像藝術研究展”于7月3日至30日在上海太陽虹畫廊展出。此次展覽是有著不同畫家參與的一次高水平的專題性展覽,目的是為了促進藝術家之間關于肖像畫的表現形式與方法的相互交流、學習和借鑒,探討當下肖像畫藝術的不同審美需求及時代意義。參展的藝術家中,既有久負盛名的資深畫家,也有近年來嶄露頭角的新銳畫家,參展的作品中,既有他們的代表作,也有他們最新的實驗性作品。相信在諸多畫家們不斷努力研究探索下,中國的肖像;繪畫一定會誕生出符合當代審美要求和藝術價值的完美作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肖像畫的需求也增多了起來,那么什么是有藝術價值的肖像,人們對此還缺乏一定的認識。如果以像為最高的目的,那么在現有的照相技術和電腦成像技術就可以完成,沒有必要再用繪畫來表現了。評價畫的好壞以“像照片一樣”!那么畫肖像畫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要你畫成像照片一樣的人,或把你畫成照片一樣的人,都是對肖像藝術曲解的人。
肖像在繪畫中是個專有名詞,不是以人物為內容的創作都可以歸為肖像畫,肖像是和現實或過去的實際生活中的人物相關的藝術創作。在當下, 肖像的創作不再是簡單人物形象和身份的記錄,更多的是藝術家以所要畫的對象為創作素材進行的藝術創作。
今天,肖像畫更多的是藝術家和所畫對象之間的靈魂的溝通,再借用形象的特征進行表述,更多的是表現畫家對所畫人物的主觀看法,更多地體現了畫家自身的存在。畫家不再是簡單完成定件的藝人。
有價值的肖像藝術的主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從要畫肖像的人轉化到了畫家這邊來了,被畫的對象只是畫家藝術創作的參與者,你會因為畫家而改變你肖像的價值,它已經不再是你的形象簡單的記錄,而是可以流傳后世的藝術品了。當你展示給別人觀看和欣賞時,更多驕傲來自于你是這個藝術品的參與者,是作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件藝術品是你和藝術家共同創造的。也許這就是人們還要手繪肖像的原因所在。
畫好一幅肖像,不是簡單的技術好就可以畫好的,更多的是需要和所畫對象的溝通,對其有深入的了解。許多我們所熟知的大畫家都畫過無數的肖像,不過杰出的作品大多是自己的朋友和親人甚至是自己的肖像。這方面最杰出的要數我們所熟知的倫勃朗了,他面對自己的臉,不斷地探索表達出了歲月在人們臉上留下的種種痕跡。好的肖像畫,可以隨著時間的流失反而永存。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就是很好的例證,蒙娜麗莎因為達芬奇而流芳百世,是達芬奇讓我們記住了她的永恒的微笑。
由于肖像畫的特殊性,它向來是畫家的綜合能力的試金石,眾多經典的繪畫名作,都是畫家以肖像畫的方式,探尋表現對象的外貌、內心和精神過程。
在繪畫的過程中,藝術觀念和藝術追求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的畫面,也形成了不同的關注點和表現方法。有的注重逼真地再現對象的外貌,有的注重揭示對象莫名的內心世界,有的則借題發揮探索抒發情感。這樣肖像畫已經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所畫對象的肖像了。
從這個層面上講,懂得肖像畫意義的人并不是很多。肖像畫首先必須是像,觀者通過可視的畫面知道所畫的是可以識別的對象,既畫的是誰;然后是欣賞畫家的表現形式和技巧,欣賞畫家是如何把三維的立體的實物對象轉化在二維的平面上,它必須是通過以形寫神以獲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從而形成有意味的藝術形象。不過一旦肖像中的像失去了可識別的意義后,那么它的藝術價值就成為首要的了。
這時畫中此人非平常意義的此人——“似是而非”。這也就是此次展覽名稱的來由。
馬蒂斯解釋他的肖像作品時說:“并不依賴精確地復制自然的形態,也不依賴耐心地把種種精確的細節集合在一起,而是依賴美術家面對自己選擇的客觀對象時他那深沉的感受,依賴美術家凝聚在其上的注意力和對其精神實質的洞察!爆F代藝術家們將他們的作品中對客觀現實的關注已讓位于主觀表達的需要,藝術中沒有也不能有絕對真實的再現,藝術的真實時刻承載著藝術家的主體精神。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