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個個展《方力鈞》
8月21日,方力鈞在今日美術館舉辦了今年首個個展《方力鈞》。這是繼2009年臺北美術館的個展“生命之渺”、德國的個展“海洋和天空”以及廣東美術館舉辦的“時間線索”個展后的又一大型個展。起初,我并不是非常情愿的去參加這個展覽,但因為工作原因還是冒雨前去參觀了一下。正是通過展覽現場與方力鈞作品近距離的接觸,才使得原先烙在我腦中的偏見和誤解得以徹底的改變,并對方力鈞有了重新的認識。
一個“光頭”形象吃十年
光頭形象、調侃的表情、扭曲的吶喊、迷茫無助而又閃爍著精神的眼神,方力鈞正式憑借這一系列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方力鈞的“光頭”系列與后89新藝術潮流的其他藝術家共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方式,即中國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提出的“玩世現實主義”。1993年,方力鈞的作品《打哈欠》被《時代周刊》選用作為封面,并注釋為“這不是打哈欠,而是吶喊”。
方力鈞的“光頭”系列
批評家劉淳這樣評價方力鈞的作品“方力鈞的作品不管是光頭、天空還是海洋,其作品的一個貫穿線索就是歷史的回憶和現實處境之間的碰撞!被蛟S正是由于缺乏對方力鈞個案的深刻學習和研究,我并未能全面了解到方力鈞在其藝術甚至是人生發展過程中的事件或者變故,確切的說,我沒有出生在他創作“光頭”系列的那個年代,不能深刻體會到他的個人經驗和時代感受,致使我對方力鈞的作品一直不大感冒。
其次,在我的印象中,方力鈞的“光頭”系列有點“開張吃十年”的感覺。當方力鈞的作品得到市場以及收藏體系的認可后,方力鈞的“光頭”系列作品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他不是在搞藝術創作,而是進行藝術品的成批復制和生產,像是一臺永遠都不想停下來的印鈔機。我一直認為,方力鈞的創作已經陷入了保守階段、缺乏原創性,當藝術家的原創性消失的同時,也是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瓦解、消失的開始。
方力鈞的“光頭”系列
曾有批評家提到方力鈞的作品更像是“海報”,宣傳和推廣的作品占到了更大的比重,但是從視覺上來講,他的作品甚至不如海報美觀。一度我高度贊同這種觀點,甚至以為方力鈞“光頭”系列的20年是停滯不前甚至是不進則退的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