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八屆上海雙年展的標題是“Rehearsal,,巡回排演”。在其官方網站上有這樣一篇文章《什么是排演——關于第八屆上海雙年展的批判性思考》,此文是這樣定義本屆展覽的:強調展覽作為一種文化生產的實驗性和開放性!芭叛荨笔桥挪寂c推演!把不嘏叛荨笔情_放性的和流動性的,強調展覽的策劃情境和展開的過程,強調展覽的創作與生產意識。按此文字講來,整個雙年展好比是當代藝術的劇場;所有的演員則由藝術家來扮演;策展團隊,類似導演,關注的是策劃管理的過程而非通過展覽達到一個目的,結果或者表達。這三位由來自中國內地的策展人所組成的團隊實在是充滿了野心和冒險精神,敢于通過展示“靜態成果”來表達他們對于流動性,充滿激情的創作過程的關注。這種自我的沖突與矛盾,使我們不得不對此次展覽的學術性產生懷疑。
疑點如下:
“巡回排演”,它究竟是為何而排演?是在全球視野下,對于當代藝術先鋒觀念的探索,對于藝術問題,策展等問題的思索?抑或只是作為一個實驗品而存在——這件實驗品涂抹著國際化的虛浮外觀,其本質卻是無法抹去的體制內國有經營產物?
上海雙年展策展人團
序言
本文試圖從今年上海雙年展的主體入手,扼要分析其理論和管理模式,找出近十年來,上海雙年展發展的規律。出現在本屆展覽中的問題并非偶然,我們應從更宏觀的角度對其進行關照。
今年雙年展給觀眾一種“亂糟糟”的感覺,這一方面是因為其主題所指隱晦不明,名稱又過于學術化,導致普通大眾不知其所云;另一方面,布展的凌亂,使藝術品——似乎與主題并不相關的作品,像雜物一般被堆積進入本就狹小的展覽空間;其三,參展的許多作品都來自于所謂的“巡回排演”項目,本屆展覽本劃分成了五個部分,每一個部分以舞臺劇中的“幕”來命名,然而,這五幕排演彼此很難找到相關的聯系——第一幕:胡志明小道,第二幕:指路明燈;第三幕:巡回排演;第四幕:待租賃藝術家;第五幕: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尤其是最后一幕,包括一個在上海美術館外的小型展覽和一系列關于印度當代思想的學術講座。雖然策展人一再引用譬如,BertoltBrecht,20世紀具有影響力的戲劇理論家的言論來強調本屆展覽的學術性,我們還是不禁產生懷疑:這樣擴大“巡回排演”的覆蓋面,是出于對本題學術性地探索,還是借助“排演”這一模糊的概念,把不相干的作品,甚至發生在上海2010年末所有的文化活動都包含在內的一種“策略”?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今年上海雙年展的策展團隊是由三位國內策展人來擔當的。自從1996年第一屆上海雙年展,十四年已經過去了。1996年和1998年的展覽還只是一個嘗試,展覽只包含了國內的藝術家。第三屆展覽,即2000的“快成快客”是真正意義上到國際化雙年展:第一次,國家經營的上海美術館邀請了國際上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參與展覽。從那以后,幾乎每隔兩年,上海雙年展組委會都會邀請一到兩位國際策展人策劃展覽。而在今年的“巡回排演”中,策展人無一例外產自本土大陸:范迪安,現任中國美術館的館長,中央美院的前任副院長,是本屆展覽策展人團隊的領導式人物;高士明,現任中國美院副院長;另一位策展人,李磊,現任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熟悉中國官辦展覽運營模式的人們,在看到這樣的策劃名冊時,也許會想:上海雙年展,到底是與世界其他主打學術性、先鋒性的雙年展同步調的展覽,還是一個披著當代藝術外表、放大了的官辦全國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