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的風格、圖式、構成、表現手法的形成與藝術家對生活直覺感悟與審美經驗積淀有著必然的聯系,而藝術作品的品格、氣度則與藝術家的天賦、性格、氣質、經歷等精神層面有著更為深層的、內在的聯系。
作為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畫家,丁孟芳所青睞的不是孤芳自賞式的形式把玩,也不是小資式個人情感低吟淺唱的抒懷,更不是玩世不恭的調侃與宣泄,而是從歷史與人文的角度對孕育其生命的土地、大海以深情的謳歌,用關注社會、關注現實、關注人生的情懷去揭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而,她筆下的形體、線條、色彩一改女性藝術家所擅長的纖細、婉約、恬淡、清雅的畫風,而綻放出剛健雄強的豪邁之氣。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丁孟芳的藝術尚游離于各種題材的挖掘與各種流派、風格的承習,那么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她就嘗試以“色彩的概念”去闡釋與禮贊大地的承載性、哺育性及生生不息的人們。從其代表著民俗風情與大海的兩大系列作品“綠色的誘惑”與“藍色的誘惑”中,可以看出其所展示的不單是一個“理性的色彩象征”,更重要的是弘揚深藏在“綠、藍”背后壯闊、深沉、渾厚的民族性格、品質與地域精神。誠如作者所言:“我畫海島的勞動婦女,希望表現她們似水柔情、似果甜蜜的特征和風采,通過眾多婦女形象組合的勞動場景,進一步表現海島婦女奉獻和創造的時代精神!痹谶@里,大海作為背景與精神底色不僅是性格與情感力量的象征,還成為畫家禮贊人類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儀式而貫穿著她整個藝術創作生命之中。
丁孟芳 《生息》 98×160cm
進入新世紀后,畫家的視野及創作題材變得更加廣闊,但不論是山川大地、鄉村原野、古鎮新城的風景畫,抑或是黎村苗寨、都市社區蕓蕓眾生的人物畫,始終代替不了“大!痹谄湫哪恐械牡匚慌c價值。用“大海的語言來描繪”大海的精神品格已成為其一種自覺的、揮之不去的情結。在《生息》、《漁祭·海漢鏗鏘》等系列作品中,畫家筆下的驚濤駭浪、礁石、漁民、沙灘已超越其原有的含義,成為一種生命的符號,不但飽含著大海的力與美,同時又昭示著人類面臨自然力量挑戰所表現出的智慧與勇氣。
與其不斷深化的主題相對應的是作品中那平實、直率的筆致,凝重而渾厚的色調,厚拙、粗礪的肌理堆積,粗獷與硬朗的線條。這種選擇既是激情、感悟在審美體驗過程中一種無意識的流露,也是對現實主義藝術精神認識、理解后一種自覺的表達,從而初步形成其大氣勢、大格局、大構建的審美取向和語言風格。
丁孟芳的藝術之所以生機勃發、激越多彩,一方面由于其鍥而不舍的執著精神與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在她的創作天地中,其母題始終沒有離開那片生她的熱土,沒有離開那豐富多彩、讓其激動不已的生活、環境、人們。在時光的嬗遞流轉中,她將藝術之根深植于地域文化的母體上飽吸深吮。另一方面,她善于把握藝術形式語言各種對比與差異所產生的“力量”美。在這里,線條、色彩、造型、黑白構成都不是簡單、機械的組合,而是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通過夸張、放大、強化等手法,將各種視覺元素置于共時態的“對比”之中,在張力的沖突中達成新的節奏與和諧,從而使作品具有了“剛健豪強”的美學價值。
藝術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個性化的表現方式。它是藝術家將個人的情思、追求、理想轉換為藝術形式與語言的過程。無疑,在題材的挖掘與藝術語言的探索方面,丁孟芳從自我的角度作出了一番有意義的實踐。然而,一個藝術家的藝術語言、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長年研究、探索、實踐的歷練過程與審美經驗不斷積累、深化的結果。只有不倦地向自然深處叩問,向文化深處叩問,才能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現實世界中找到更多的契合點,并在審美和人文雙重意義上邁上一個新臺階。
相信年富力強的丁孟芳憑著她的專注與執著,一定會走得更遠。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