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周長江30多年的藝術創作歷程做一個回顧,我們很難將周長江界定為一個抽象藝術家,或者說,周長江追求藝術語言的純粹性,但卻不是一個純粹的抽象藝術家。他的藝術在內涵上具有人文知識分子的思想高度,在藝術形式上具有一種綜合性的特征,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互補”的哲學內涵和抽象性的藝術語言構成了周長江藝術的互為表里的兩個核心特征。
“究天人之際”而上下求索,是我與周長江相識20年來,他給我的整體印象。對于周長江來說,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沒有什么能夠擋得住周長江行走于藝術探索之路的執著和勇氣,他是我們這個時代一位優秀的人文知識分子。
周長江是文革中成長起來的(或是被文革埋沒的)一代青年畫家,像他這樣有才華而且有毅力愿付出的一代青年藝術家可以舉出陳丹青、羅中立等許多人,這一代人與共和國基本同齡,在社會主義的紅旗下長大,并且經歷了大躍進、文革、上山下鄉、恢復高考等歷史。更早一些時候,周長江經歷過許多藝術青年都有過的學畫經歷,在某個可敬的少年宮或群藝館美術老師的啟蒙下,進入藝術的繽紛天地,然后是求學、工作、自學、再考大學等過程。他們所受到的早期美術教育,不過是新中國學院寫實美術教育系統在民間的普及版。
但是,1981年8月他應中國美術家協會邀請赴北京參加“全國青年油畫創作座談會”,第一次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專家的講座,西方人對藝術認真而執著的精神通過幻燈機的放大,極大刺激了周長江的感官并推動了他的思維。他開始反思自己所受到的傳統寫實美術的教育,不相信這些被批判的“頹廢藝術”是西方資本主義“沒落”的表現。帶著諸多問號反觀中國藝術的現狀,產生了對藝術的重新理解和發問自省。從那以后周長江開始尋覓資料,研究文獻,從全新的角度思考對藝術的追問,探索現代藝術道路,并且將形式主義的語言訓練直接介入到主流美術的展覽創作過程中,以此強迫自己轉變慣性的藝術思維,回到藝術本體。
1983年是周長江藝術創作中的另一個美學轉變點,他在自發的形式語言探索中越來越感覺到,外在的形式可以“痛快”一時但欠缺個人原創的力度。此時的中原之行,使他補上了傳統文化的一課,并在其內在精神的需求上找到了藝術的支撐點。古代東方藝術宏大而廣博,簡潔而雄渾,樸素而神秘,尤其是霍去病墓之石雕,深深打動了他,讓周長江“頓悟”藝術之精神。
對于今天的青年一代來說,很難理解80年代那種彌漫在整個社會中的啟蒙熱情。面對開啟的國門,外來社會科學、經濟、文化、藝術的引入,青年一代如饑似渴地學習與討論,這樣的場面可以從程叢林那幅著名的《夏夜》中感受到!蹲呦蛭磥韰矔分械摹冬F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一書對周長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啟發他如何從東方文化傳統中吸取新的營養,以及東方與西方思維上的差異和文化上的互補性,直接導致了周長江對自己一系列實驗作品的命名:“互補”系列,這一系列就此伴隨周長江走到今天,雖然作品的形式與內涵都有很大的不同。從朦朧的感覺到清晰的科學依據,進而進入哲學思考,使周長江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圍繞人文精神層面探求藝術的內在精神,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藝術觀。
周長江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展示《互補系列》作品是在1986年首屆上!昂F骄”畫展。第二次是1987年在上海展覽館與“第一屆全國油畫展”同時展出的“五人畫展”。我就是在這個展覽上第一次看到周長江的油畫,留下了強烈而深刻的印象。
1989年4月周長江參加了在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八人畫展”,這是個學術性的邀請展,參展畫家于振立、張祖英、賈滌非、周長江、何多苓、郝祥、尚揚、洪凌,每人5至8幅作品。這個展覽代表了那個時期中國油畫從意識形態向藝術質量轉變的方向,可惜展出時正值“六四”事發前期,人心不穩,報道全無。令人可喜的是西班牙大師塔皮埃斯畫展與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以石版畫為主,有部份油畫,我經常在美術館看到尚揚、周長江、于振立等人在展廳轉悠,琢磨塔皮埃斯的作品?梢哉f,他們的潛心研究造就了日后一代中國油畫大家的成長。也就是這一年的“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周長江的油畫《互補系列NO.120》榮獲銀獎,同時獲獎的還有王廣義的《北方極地》,這顯示了那個時代中國美術的開放與寬容。
這里有必要討論一下周長江藝術中的核心理念——“互補”。在今天的青年看來,周長江的“互補”是一種典型的“宏大敘事”,很容易被誤解為當時新潮美術流行的哲學圖解。那一時期的藝術確實存在著這種觀念大于語言的現象,各地紛起的青年藝術群體,以慷慨激昂的宣言,傳達虛無飄渺、無限夸大的玄意,惡性透支畫面所負載的精神,動輒大談“宇宙意識”,漫無邊際的“神秘東方文化的深厚內涵”,所謂“深不可測的人類永恒精神”等等。
周長江的“互補”理念的提出是源于一個樸素的理想,即他在研究了西方現代藝術之后反觀自我的文化背景,對傳統審美價值在現代社會轉型的期待,從而為東方藝術樹立起自己的現代形象,以便與西方文化價值相抗衡。不難看出,這始終是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先鋒藝術家、批評家所耿耿于懷的執著的藝術理想,
具體說來,周長江的“互補”有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1983年到1986年,重點是藝術形式的探索,力求呈現出形式的意義,以一個自認為重要的傳統哲學觀念為理由,兼容半具象半抽象的藝術語匯,注重西方現代油畫技術層面的吸納,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畫面形式,以此確立“互補”為中心樣式的系列作品,表達個人對藝術作品文化轉型的思考。
在獲得了社會的某種承認和獲得了初步的成功后,周長江意識到要警覺樣式主義的侵涉,特別要警惕“中庸”思想對繪畫形態的制約,通過內省式的自“悟”,他進入藝術本體的研究之中,敏感于情感符號在畫面構成配置中的心理把握,盡可能提高個人的綜合修養,尤其注重對傳統文化審美的理解,將所得融于作品之中,“得于心,應于手”,使精神與藝術格調的提升同步。
· 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提醒:不要進行人身攻擊。謝謝配合。